当前位置:首页 - 调神治癌 形与神俱

调神治癌 形与神俱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学林网      发稿日期:2025-07-07

现在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心理因素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相关理论的探索尚未在肿瘤治疗的临床效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存在着实践滞后于理论的问题。目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肿瘤治疗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形体或瘤体层面,以消除肿瘤为首要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志因素对肿瘤患者的影响。这种忽视,不仅制约了治疗效果的提升,也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


基于临床上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这个常见的问题,我们从《黄帝内经》“形与神俱”思想出发,传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思想,重视“神”在肿瘤防治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提出“调神治癌”理念,充分重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肿瘤患者身心健康中的作用,力图突破现代肿瘤防治“重形轻神”的弊端,积极促进肿瘤整体防治疗效的提高。


形是神产生的基础,神是形体的主宰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形神并重”的思想基础。《黄帝内经》详细提出,人是形与神的综合体。神并非凭空而生,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和承载之所。父母生殖之精的结合孕育了神的最初本源,随后在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下,躯体和精神得以同步生长发育。所以《黄帝内经》中常把水谷、气血的状况当做神的体现。吃得好、睡得香,气血流动顺畅,神自然就旺盛。这是最为直接的判断标准,可用于评估自身或他人的神是否旺盛。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它由形体所生,同时又依赖于形体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神必然会受到形体状态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既可以表现为生理状态下形与神的相互和谐与促进,也可能因形体的病变而引发神的衰弱。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形体充盛,饮食起居规律,气血充足,经络通畅,身体各系统功能正常运转,疾病无从滋生。在这种情况下,神得以充分滋养,表现为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反应迅速。此时,形与神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人体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然而,如果一个人的躯体受到疾病的折磨,情况则截然不同。例如,长期患病会导致食纳不足,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睡眠质量也会因疾病的影响而变差,无法通过良好的睡眠来恢复体力和调节身体机能。久而久之,气血逐渐凋敝,身体各系统功能下降。此时,精神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这种由形体病变引发的精神萎靡,不仅会加重身体的疾病,还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恢复和康复,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中医学认为,神作为一种形之上的存在,又对形的生命活动起到主宰和控制的作用。神旺形旺,神衰形衰。情志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驾驭和调适它。若能保持“恬惔虚无”的心境,心无杂念,不被过多的欲望和情绪所困扰,那么情志便能成为滋养身心的甘泉,对身体大有裨益。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形体与精神能够和谐统一,相互促进,达到一种健康、平衡的境界,身体的脏腑功能也会在平和的情绪氛围中正常运转,气血流动顺畅,整个人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神采奕奕的状态。


然而,如果情志不能得到妥善地调节,一旦出现情绪过度的情况,其危害之大,简直堪比毒性极强的药物。这些过度的情绪会直接冲击人体的五脏六腑,引发一系列的疾病,从身体内部破坏健康。如怒气过盛会伤及肝脏,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气血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等症状。思虑过度则会损伤脾胃,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导致身体日渐消瘦、乏力。悲伤过度会损伤肺脏,使肺气不足,出现呼吸短促、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状。恐惧过度则会伤肾,导致肾气不固,出现腰膝酸软、耳鸣、失眠等问题。这些情绪不仅会通过影响气血流动和脏腑功能等方式损伤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学会调神是养生保健的核心环节。


神广泛映射,无处不在


神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整体的形式贯穿于天地人之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意味着神是人与自然相互感应的桥梁,能够感知天地自然的变化,如四季更替、气候变化等,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人体内部,驱动形体做出适应性改变。例如,在寒冷的冬季,神会促使人体气血内敛,以保持体温;在温暖的春季,神又会引导气血向外,促进新陈代谢。通过这种方式,神帮助人体与自然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既是一个整体,又可以细分为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五种神分别对应五脏,构成了人体五脏最基础的精神特质,合称为“五神脏”。这种划分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精神活动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五神与五脏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五脏藏神,一方面利用各自的功能特点对神的不同部分进行濡养。例如,心主血脉,心神的安宁依赖于心血的滋养;肺主气,肺魄的清明需要肺气的充沛;肝主疏泄,肝魂的安定需要肝气的调畅;脾主运化,脾气的健运是脾意充沛的基础;肾藏精,肾志的稳固依赖于肾精的充足。另一方面,五神的外在表现也能反映脏腑的健康状态。中医有“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理论,即脏腑的内在变化必然会通过神的变化表现出来。例如,心神不足可能导致失眠多梦、精神不集中;肝魂不宁可能表现为易怒、多梦易惊;脾意不畅可能引起多思善虑、食欲不振。通过观察神的变化,中医可以对脏腑的状态进行判断,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干预。


在中医学对神的认识基础上,后世医家对整体之神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拓展和延伸。他们认为,神不仅存在于五脏之中,人体的各个部位也都有神的存在。这种观念突破了传统“五神脏”的局限,提出了诸如“胎神”“脉神”“舌神”等新的概念。这些局部之神不仅反映了神与形的整体性联系,还体现了神在不同部位的特异性变化。如“胎神”是指胎儿在母体内的神气状态,它反映了胎儿的生命活力和发育情况。通过观察孕妇的脉象、面色等外在表现,可以推断胎儿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早期状态的关注。“脉神”则体现在脉象的动态变化中,脉象的强弱、缓急、滑涩等特征不仅反映了气血的运行状态,还能揭示脏腑的虚实寒热。而“舌神”则通过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等变化,直观地反映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舌质的红润或枯槁,舌苔的厚薄与颜色,都能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对局部之神的深入研究,使得中医诊断学在“辨神”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手段。望神不仅包括对患者精神状态的总体观察,如眼神的明亮与否、面色的荣枯等,还涵盖了对局部神的细致观察。通过综合分析整体之神与局部之神的变化,中医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实现早期诊断、精准辨证和个体化治疗。这种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诊断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


“神不使”是制约肿瘤疗效的关键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到:“何谓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这表明“神”的状态是决定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神,是指精神、神气、意志,这些都来源于神机,是神机外在的反映,也就是人体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因此,凡是人的精神意志、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活动,以及抗御外邪的功能,都是在神机的主宰下所起的作用,医学上各种治疗措施也是依赖神机而发挥其效能,神机的存废是一切治疗措施是否取效的决定性因素。神不使则功不立。


“神不使”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初期表现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即精神萎靡、缺乏与疾病抗争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肿瘤的常规治疗方式如手术、放化疗等持消极态度,不愿配合治疗等心态,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到了疾病的后期,患者“精神衰退、神气涣散”,机体对治疗药物和方式无法做出有效回应,如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耐药现象。这些现象表明,患者体内的“神机”已经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疾病本身来看,肿瘤具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使得肿瘤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已得到国内外诸多研究的证实。精神心理问题不仅贯穿于肿瘤发病前后的全过程,还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的进展。例如,精神心理障碍可引起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促进炎—癌转化,诱导肿瘤发展;同时,它还能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内环境紊乱,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增加肿瘤转移和浸润的风险。此外,肿瘤的发生以及抗肿瘤治疗本身也会引发促炎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进而导致HPA轴活性失调,出现抑郁样行为。这种现象提示,肿瘤自身可能也具有类似“神”的特性,通过实现自我的伪装,“欺骗”免疫系统,促使免疫逃逸、介导耐药的发生,对人体之神和形体持续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重“神不使”的表现。


调神治癌,调整神机


在临床上,肿瘤患者并发精神心理障碍的情况极为普遍,这已成为制约肿瘤治疗疗效提高的重要瓶颈,亟待引起重视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笔者师从刘嘉湘教授,传承并创新了“扶正治癌,形神并调”的肿瘤治疗理念,提出了“调神治癌”方法体系,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癌症防控的效率。


“调神治癌”中的“神”涵盖了三种重要含义:首先,它指中医学中的“神”,即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包括面色表情、目光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以及意识思维等整体形象或“形征”。其次,它指心理学中的“神”,涵盖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智力和性格等多个领域,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最后,它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中的“神”,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涉及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等,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和病理意义。可以看出,“调神治癌”理论是中西医理论指导之下,多学科、多角度融合下的产物,也指出了临床中对神进行辨察、干预的基本依据。


调神有方,八法可依


根于精神、调治精神、保全精神是治疗取效的前提和关键。调神八法是“调神治癌”具体治疗手段。一曰守神调神。道家提倡“清净无为”“贵柔”“归真返朴”“形神兼养”的养生思想,具体方法包括辟谷、食气、导引、服食、接阴等以达到性(精神)、命(肉体)双修的境界,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曰顺时调神,即顺应四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起居及情志状态,以此来保养精神。《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即是此理。三曰针刺调神。《灵枢·本神》亦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故针刺之要,首在调神,针刺之效,彰在调神。四曰药石调神。如以朱砂重镇安神、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酸枣仁汤养血安神等,随证而变,应用广泛。五曰导引调神。包括太极拳、瑜伽、八段锦、易筋经等。《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各种导引动作可使内脏受到牵拉,脏腑得以按摩,实现对大脑皮层功能与情绪的有效调节,从而降低患者的应激水平,增强应对疾病的自信心,提高主观幸福感,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六曰音乐调神。中医有五音之说,宫商角徵羽,对应相应的五脏,通过不同的音乐来调节相应脏腑的气机运行,其治疗原理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改变患者的心理感受,从而促进生理功能的改善,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七曰推拿调神。《素问·血气形志》中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推拿可以通过对皮肤、肌肉、穴位、筋脉、关节的刺激,达到以外治内,由形至神。八曰以神治神,即认知行为干预或情志干预,属于一种高级的调神方式,使患者对疾病及自身当下的状态有正确的认知,消除因为恐慌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情绪,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而改善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调神八法突破了现代医学在肿瘤精神干预手段上的缺乏,使得“调神治癌”在临床当中能够有法可依。综合、灵活地运用八法,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情志进行干预调节,做到形神兼顾,调神防癌、治癌。(田建辉 刘 泽 姚嘉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田梦源 剑桥大学 崔 骥 上海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